新冠疫情對中國企業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,尤其是抵抗力低中小企業,經濟環境發生變化,企業在培訓方面需求做法也在發生變化,培訓咨詢機構也要做好應對。
首先,企業培訓預算相應會減少。企業把生存放在第一位,有的企業把培訓當作福利,“保健品”而不是剛需,費用預算會有所減少,想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,少花錢多辦事,何況現在互聯網資訊發達,免費公益課程資訊很多,花錢比較謹慎,有培訓項目則招標比價,看誰價格低,性價比好,要求也越來越高,給培訓機構和培訓師提出新挑戰。
其次,通用類課程逐步減少,解決問題類課程增加。培訓行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,知識掃盲期已過,通用管理類技術類課程慢慢由企業內訓師、管理層來講,比如溝通、時間管理、職場禮儀、職業素養等,企業內部講不了的才會請外部培訓機構來講,相對應的精益生產、5S現場管理、質量管理、績效改進、問題分析與解決等工作坊解決問題有方案輸出類課程會受歡迎,利用培訓現場就企業實際課題進行研討操練,結束以后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,前段教練技術、引導術、行動學習盛行,學中做,做中學。還有,前些年TTT企業培訓師的培訓需求出現“井噴”,從外部“輸血”變成內部“造血”。
再次,咨詢類需求會逐步加大。現在培訓已從純培訓課程轉變為培訓+輔導、咨詢式培訓,單獨兩天課程企業已不需要,更多以項目制形式來運作,包括前期培訓需求調查、面對面或電話訪談、量身定制培訓實施、布置作業、后續輔導等,要求看到成效看到變化,有些HR、培訓經理(專員)很專業,聽得課很多,也很挑剔,培訓機構培訓顧問專業度都不如他,又怎么能“搞定”他。相對應培訓機構也應該逐步從純培訓向培訓+咨詢轉化,整合培養咨詢師團隊,來應對滿足企業需求。咨詢方向包括精益生產、現場管理、績效管理、績效改進、戰略規劃等,因企而異。
當然,中國企業培訓市場很大,企業也有大小。有央企、大型國企、500強外資企業、民企上市集團、中小企業,有北上廣深一線城市,有二線三線四線城市,企業培訓需求總會有,但存在差別,尤其是新成立高科技、互聯網IT、金融企業等,企業發展不同階段需求不同,成熟度也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,相對非絕對。企業越發展對培訓咨詢需求越大,培訓則是解決問題的一個手段,但不是唯一手段,培訓也解決不了企業所有的問題,發揮應有的作用,幫企業創造價值,才能彰顯培訓機構和培訓的價值。
最后,培訓咨詢機構應該怎么辦?
一提高自己的專業度和管理水平。不斷創新變革,開發新產品,建立科學高效的流程,提供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的服務,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。如果沒有自己的產品,靠做中介,日子會越來越難,還要會整合資源,包括客戶資源、培訓師資源、咨詢師資源;
二形成自己的產品,拓展產品線。從單一的課程(含線上和線下)拓寬至咨詢產品、獵頭、人才測評等綜合性,以客戶需求為導向,尤其是區域性二線三線城市市場。當然,一線城市可以做專業化培訓,有財務類、教練技術類、項目管理類、PPT工具類、拓展訓練類等,有針對銀行金融業、制造業、醫院醫藥業等,國內有些大的培訓咨詢機構已組建自己的內訓師隊伍,開發推廣自己的版權課程,減少外部自由講師課程數量比例。因地因企因時而異,合適就好;
三精細化管理,與時俱進。培訓是專業,咨詢也是專業,應進行精細化管理。精益理念不單在生產制造領域,在培訓咨詢領域同樣適用,建立高效的作業流程,深挖客戶需求,積極開發新客戶,管理老客戶,降低成本,增加效益。可以運用績效改進方法工具,進行自我剖析,找到重點項、短板項、機會點,厘清差距目標,找到真因根因,選擇干預措施,達成組織目標。
給企業客戶診斷先要給自己診斷,提高培訓咨詢機構運營管理水平,持續改善。
任何企業行業都有高低起伏,壽命周期,惟一不變的就是變化。根據市場環境的改變,調整自己戰略策略,適應變化,才能永續經營,良性發展。換個角度,從來沒有不好的行業,只有經營不好的企業,有同行沒同利,事在人為。
以上心得,供參考交流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:董栗序
轉載://bamboo-vinegar.cn/zixun_detail/111720.html